全球多國房價持續(xù)上漲民眾直呼買不起
今年以來,全球多國房價迎來了十年來最大漲幅,這也成了各國民眾關注的熱門話題歐洲,北美,日韓等發(fā)達國家房價漲幅更是達到驚人的程度面對高企的價格,許多民眾直呼買不起

全球多國房價持續(xù)上漲,民眾直呼買不起
樸先生是一位在韓國工作的中國人,疫情中,他花了兩周時間,與妻子訪遍了首爾的房產市場,可是高昂的價格讓他們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
樸先生妻子:首爾的老百姓越來越苦,買不了房子,太貴了。
數據顯示,今年韓國全國房價平均上漲19.08%,創(chuàng)下14年來最大平均漲幅近六年內,由于過高的房價,約有341萬人從韓國首都首爾遷出高房價問題已經成了韓國政府的心頭大患已接近執(zhí)政尾聲的韓國總統(tǒng)文在寅,最近幾天在一檔電視節(jié)目中表示,沒能控制房價上漲是其任期內最大的遺憾
最近幾天,在新西蘭奧克蘭市的一場房產競拍中,伊恩#8226,鄧斯以240萬新西蘭元,約合人民幣1100萬元的價格購買了一棟房產。
數據顯示,新西蘭全國房價中位數在10月份同比上漲23.4%新西蘭最大城市奧克蘭的房價中位數更是漲到125萬新西蘭元,約合人民幣560萬元,漲幅達25%,再次刷新紀錄
考特尼是悉尼一家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員,疫情以來,伴隨著收入減少,她不得不帶著兒子和父母住在一起,因此擁有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成了她目前最大的心愿,可是越來越高昂的房價讓她力不從心。
澳大利亞悉尼購房者 考特尼:房子最終以63.5萬澳元成交了,我出價62.0萬澳元,就已經承受不了了。
不僅是澳大利亞,在美國的德克薩斯州,30歲的瑪麗#8226,馬丁內斯,近期購買了她人生中的第一套房產,而在此前她已經尋訪了幾十處房產,最終都因價格過高而放棄。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第二季度,全球平均房價同比上漲了9.2%,其中,新西蘭房價漲幅為25.9%,美國和斯洛伐克的房價漲幅也均達到了18.6%,土耳其房價漲幅更是高達29.2%,位居全球第一。
建材短缺,價格上漲,建筑商損失慘重
房價一天高過一天,原本應該賺錢的建筑商們,這一年卻并不如意樓房的開發(fā)受到了原材料和人工短缺的影響,延期,賠款事件頻發(fā),甚至有一些建筑商暫時關閉了房產項目
阿卜杜勒是埃及開羅一家房地產開發(fā)公司的企業(yè)管理顧問,近期受到建筑材料價格上漲的影響,他所在的公司只能通過提高房屋的售價來規(guī)避破產的風險阿卜杜勒表示,這并不是他們一家公司的選擇,整個埃及的房地產市場都受到了原材料價格上漲所帶來的沖擊
此外,大宗商品供應緊張,導致下游各類建筑材料價格一路上揚,這也讓房地產商不得不抬高售房價格。
除了建筑材料成本上漲,人工短缺也是建筑商們面臨的困境在美國芝加哥的一處建筑工地里,一個鳥巢在空曠的房間里格外顯眼,建筑商戴夫#8226,洛奇表示,由于找不到足夠的建筑工人,開發(fā)項目已經閑置許久了
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全美建筑業(yè)約有超過33萬個職位空缺而在10月份,美國建筑成本同比增長12.3%,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受到建筑材料和勞動力短缺的影響,美國單戶住宅建設量在10月份暴跌,而授權建設但尚未開工的房屋數量躍升至15年來的最高水平
美國:房屋銷售火熱,買家手持現金全額搶購
一路高歌猛進的房價,并沒有打消購房者的熱情今年以來,全球多國出現購房潮,甚至出現一房難求的局面,各國的房屋供應量也出現嚴重不足
在美國新澤西州,賈斯汀#8226,戈德堡和他的妻子杰西卡打算出售他們的三居室房子的掛牌價格為39.9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50萬元,經過激勵的競價,該房屋最終以54.2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50萬元成交,比掛牌價高出100萬元人民幣
在美國,房屋銷售的速度創(chuàng)出新高,大量買家直接手持現金全額搶購數據顯示,10月底,全美有125萬套待售房屋,同比下降12%,按照目前的銷售速度,美國市場上的房屋將在3個月內被搶購一空
除了供應短缺,疫情之下,人們的購房觀念也發(fā)生了變化低密度小區(qū)成了一些購房者的首選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地產經紀人艾芙倫這段時間忙得不亦樂乎,她主要代理博斯普魯斯海峽沿線黃金地段的樓盤,這里房子新,居住密度也不大,所以非常受歡迎,已經出現了一房難求的情況
此外,在各國央行寬松的貨幣政策之下,房貸利息大幅降低也推高了房屋價格去年年底,澳大利亞央行將現金利率降至0.1%的歷史低點,并將抵押貸款利率推低至2%以下這意味著如果貸款200萬澳元,需要支付的年利息卻不到4萬澳元,大大低于當地同等房屋的租金短短一年內,澳大利亞悉尼的房價中位數就上漲了30%
澳大利亞社會住房倡導組織發(fā)言人 凱特#8226,科爾文:事實上,是政府的低利率政策導致了房價的上漲。
21世紀不動產中國區(qū)總裁兼首席執(zhí)行官 盧航:歐美市場漲的周期一般是在5年到8年,這波地產周期應該走了兩年多,按過去的邏輯,還應該有兩三年增長。
。聲明:本網轉發(fā)此文章,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文章事實如有疑問,請與有關方核實,文章觀點非本網觀點,僅供讀者參考。